“九龙洞离市区不远,每到周末,我们一家就开车来这里玩,”在铜仁市九龙洞景区,铜仁市碧江区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九龙洞景区的开发更加完善,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
利用暑假到铜仁市旅游的息烽一中老师欧阳艳则告诉记者,除了独特的洞穴景观外,关于九龙洞的神秘传说也是吸引她的重要原因。
位于铜仁市城东17公里的骂龙溪右侧观音山山腰的九龙洞风景区,洞内,典型的卡斯特溶洞景观美轮美奂,洞外,前临的锦江河风景如画。据了解,九龙洞风景区由九龙洞景区、锦江景区和六龙山景区3个部分组成,总面积56平方公里,是峰瀑洞林融成的生态明珠,被誉为喀斯特地貌的“百科全书”。1987年,九龙洞风景区被列为贵州省首批确定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同时也是铜仁市最先开发的溶洞。
九龙洞风景区的建设,是铜仁市创模民生工程的缩影,也是铜仁创模工程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态产品的体现。
铜仁市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加强辖区内景区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带动产业转型发展,增强创模工作给了普通百姓的获得感。
□多措并举强化景区建设,严格管控环境质量
铜仁市因汞出名,被称为中国汞都,但除了汞这张名片外,铜仁市还拥有丰富的风景资源,如何转型发展,铜仁市充分利用好自然风光,开发生态旅游。
铜仁市以创模为契机,大力开发九龙洞风景区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当地百姓也在景区的发展中收益。 “我以前在深圳打工,九龙洞景区大力开发以后,名气大了,游客多了,我回家开了农家乐,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景区农家乐老板吴仲勋告诉记者。
为了保护九龙洞景区,铜仁市政府下了大力气。研究制定了景区保护的措施和制度,让景区建设和保护有据可依。
铜仁市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九龙洞景区采取分级保护的措施,将景区保护分为三级。以九龙洞为核心区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的范围为一级保护区,在这个区域,各类地貌、植被、水文景观的原始性与完整性得到完成保护,乱砍滥伐、开山采石等破坏性活动也被禁止。
二级保护区范围为一级保护区的外围区域,可以安排游赏活动项目和旅游服务设施。
除分级保护外,还对景区进行开发控制。明确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范围。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划定的生态保育区、特级景点九龙洞洞顶周边区域、坡度大于35度以上的陡峭区域、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以及景区内主要自然景点景物本身等都是禁止建设的区域。
另外,景区还对生物多样性、地质地貌景观、水域景观、古树名木、名居村寨、旅游公路进行专项保护。
铜仁市根据九龙洞景区的地质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开发不同功能区。如对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显著的垂直节理特征的沟谷峰峦开发河谷寻幽、徒步探险等项目。而对农田旷野进行田园劳作体验、田园风光游览等项目开发。
在创模过程中,铜仁市严格管控景区环境质量,在水体环境方面,整治清理锦江沿岸及上游的污染源,控制排污总量,对城乡生产、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改善锦江水域环境。
在土壤植被方面,加强景区植被的保护和培育,禁止林木砍伐,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一律退耕还林。景区内森林覆盖率应达到80%以上。保水固土,涵养水源,防止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
在大气环境方面,改变当地居民能源结构,并在旅游服务设施内使用电能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防止环境空气污染和砍伐薪柴带来的植被破坏。
在工程环境方面,景区内的工程设施建设要统一组织,加强施工管理,尽可能顺应地形,减少道路、管网建设对土石方的开挖,实现取、弃土的就近平衡。对工程建设中形成的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及时清除建筑垃圾,将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景区内交通工具建议使用环保车,尽量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量。
一系列的举措夯实了九龙洞景区发展的基础,为促进了景区发展建立了保障,九龙洞景区生态旅游方兴未艾。生态旅游保住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
□摒弃传统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带动转型发展
铜仁市在创模工程中始终秉持为民造福的理念,不断摒弃传统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带动转型发展。
这一典型就是万山,作为中国的汞都,20世纪50年代以来,万山累计产汞和朱砂3万多吨,上缴国家利税15亿多元。万山一度被被誉为“小香港”。然而,随着汞矿资源的枯竭,万山的繁荣逐渐凋敝,2009年,万山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承受环境污染之痛的万山,在创模工程开展后迎来了拐点。万山确定了“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的发展战略,走上一条转型发展之路。
据了解,自2004年以来,万山累计已经投入两亿元,启动和实施了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重金属污染等多个大型治理工程,对矿渣、炉渣引起的地质环境污染进行整治,对矿区地貌景观进行植被修复,对矿渣裸露区进行绿化。
除投入资金修复生态外,当地政府不断寻求替代产业,带动万山转型发展。
2016年5月,前身为万山汞矿公园的万山朱砂古镇开园,这是中国首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打造的矿山怀旧小镇。古镇里,苏联专家楼、水墨丹青、时空隧道等20多处景点全部对外开放,其中千米长的玻璃栈道最为吸引游客。光怪陆离的灯光,造型逼真的雕塑,幽深狭长的矿洞,让游客一览卡斯特溶洞的奇观,感受千年汞矿的文化。
依据生态旅游带动转型发展的思路,万山充分利用汞矿资源,开发朱砂旅游产品,将万山汞矿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万山汞工业文化遗产博物馆。
同时,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景区以万山汞矿遗址为核心,向岩屋坪矿业遗迹景区、老山口生态休闲度假景区、水眼坪民俗风情景区和夜郎谷漂流观光景区为延伸,不断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
2014年,万山特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亿元大关,生态旅游实现了万山的华丽转身,被宣布资源枯竭的万山旧貌换新颜,改头换面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曾经,万山因汞矿而荣耀,如今,万山换绿装再次引人注目。
同时,在产业原地转型的思路下,万山在做强汞化工传统产业的同时,还发展新材料、新矿产和铝制品、汽车零部件等加工业。依托“中国汞都”品牌,建立起了“全国汞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预计到2015年,“全国汞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将实现产值50亿元人民币、利税5亿元人民币,解决社会就业4000多个,到2020年实现百亿产值目标。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曾经承受汞之伤害的铜仁更能理解这个要求的内涵。自2012年启动创模工作以来,铜仁始终把创模作为最大、最好的民生工程。作为创模工程的重要内容,生态旅游不仅为铜仁找到了转型发展的捷径,也让百姓充分享受创模带来的生态红利。借助这个平台,铜仁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构建“一核四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把生态优势转变成生态产品、生态产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