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

食之爽心

Scenic info
  • 景点
  • 景点
  • 景点
  • 景点

沿河糯米包子

信息来源:本站 | 作者:无 | 2017-07-24 | 次浏览


生活在乌江中下游、位于武陵山北部、大娄山中部的沿河土家族的传统饮食具有独到之处,五花八门的美食让人应接不暇,而“糯米包子”,便是沿河众多美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符号,这一传统美食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倍受青睐。

每逢正月十五,糯米包子是我们沿河土家人必不可少的美食,家家户户必吃糯米包子,颇有大年“压轴”之意。至今为止,我们都无法参透这一饮食习俗的文化隐喻。在我看来,糯米包子白白圆圆的样子与其他地方正月十五吃的汤圆在形状上非常相似,在意象上也非常契合,同样象征着团团圆圆,阖家欢乐之意。也正因为如此,沿河土家糯米包子得以传承至今,数千年来,独树一帜,代代相传,它成就了土家人餐桌上最美的拼盘,舌尖上最美的味觉。

孩提时,最向往的事情就是过年。“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又好耍,天天吃肉嘎嘎。”一进入腊月,就见父母亲天天在忙碌,哥哥姐姐也不例外。推磨、磨面,一出太阳就晒汤圆面,我们也在旁边高兴,掐着指头盘算着还有几天就可以穿新衣服、吃糯米包子了。那种发自心底的幸福,难以用言语形容,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体味到我们那个时候对新年的那种盼望之情。

糯米包子的做工看似简单,实际很是复杂。先是把糯米放在温水里浸泡,过一段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放在“舂米对”里捣成粉,用细筛过滤成汤圆面,细筛过滤的汤圆面粉是湿润的,不能直接存放,要先装在圆圆的簸箕里面放在太阳下反复摊晒,然后储存,需要做糯米包子的时候才取出面粉,添加适量水拌均匀即可。要做糯米包子,提前一天要做足“功课”,正月十五吃糯米包子,正月十四要忙碌一天,一大早就要做馅,把买来的猪肉剁成肉沫,馅里还要放很多葱蒜。家境富裕的人家馅里肉多,贫困人家里面豆腐多些,有的还伴有红萝卜切碎的颗粒。而我们家里更是独特,由于我小时候跟着母亲喜欢吃辣,所以她在包糯米包子时,我总是要让她在馅里给我加点“渣海椒”进去,便在包子上给我做一特殊记号。不知是因为我从小听话成绩好还是这样的馅可以节省一些肉,总之,从我记忆开始,母亲就迎合了我这一有创意的要求。时至今日,九十多岁的老母亲每逢正月十五,都不会忘记给她的四儿子包“渣海椒”馅的糯米包子。

记得那时,每年正月十五的早上,有时还在睡梦中,就被忙碌了一整夜的母亲叫醒,我们兄弟几个洗漱完就急急忙忙跑到厨房“候吃”。只见母亲用手在一个碗里蘸了点冷水,然后从热气腾腾的蒸笼里拿出几个包子依次放在盘子里,第一个盘子肯定是先递给我,因为我在家里“慌食”是出了名的。刚接过盘子,急忙用筷子挑起一个一口咬去,只见油汁迅速溢出,顺着嘴角四处流淌;肉沫、豆腐、辣椒、葱花混合的香味在空气中逗留,引起食欲的极度膨胀,再吃一口,糯米包子的各种香味开始淋漓尽致的展现,从舌尖一直浸润到心里。此时,对糯米包子的享用顿时转化成对味觉的酣畅满足和对过年的幸福感受。那种感觉,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幸福戛然而至的欣喜,其中蕴藏的幸福和快乐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体味。多年过去,糯米包子鲜美可口、油而不腻、柔韧筋道的口感和无法言表的香味一直记挂在心,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饱含着母爱的味道,永远停留在我记忆深处,萦绕在我味觉空间,经久不息,馥郁芬芳。

随着时光的流逝,土家族的很多习俗和饮食习惯逐渐消减,一些传统美食已淡出人们的视觉范围和味觉舌尖,但糯米包子——沿河土家人过大年必吃的传统美食,至今仍然在沿河每一个乡村角落传递年味,唤起乡愁,久久迷香!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版权所有 管理登录 黔ICP备2023012539